香品、油燈類、轉經綸 Incense, Feng shui,  P.Wheel, Candles
Sign in
購物車:
購物車清單
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
twitter Plurk Plurk
手工藏香 >> 藏香
不丹竹筒幸福臥香 (7寸) 不二價
產品編號:2751a

零售價格 NT 380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
材質 : 不丹 臥香 . 多種藥材 . 香草 . 中藥類 . 竹筒包裝

尺寸 : 長度大約 23公分 

敘述 :

不丹臥香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、由來與故事

 

不丹臥香(Bhutanese lying incense,或稱 recumbent incense)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香品,在不丹藏傳佛教(主要為寧瑪派與噶舉派)中佔有重要地位。它以平躺方式焚燒(相對於立香的垂直燒法),源自南亞宗教傳統,並融入不丹的藏醫與自然資源。以下將詳細敘述其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、由來,以及相關傳說與故事。這些資訊基於不丹香文化的歷史記載與宗教實踐,特別以著名製造商 Nado Poizokhang 為例,作為不丹臥香的代表。

 

一、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

不丹臥香不僅是日常用品,更是佛教儀式不可或缺的媒介,其作用可分為三個核心層面:**淨化**、**心靈專注**與**供養**。在不丹,焚香(稱為「poe」或「sang」)是國家宗教的核心實踐,几乎每天早晚進行,從村莊民家到宏偉寺廟皆然,尤其在節慶、冥想與特定法會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 

1. **淨化作用(Purification)**:

   - 臥香的煙霧被視為「煙供」(sang offering),用以清除負能量、惡靈與汙穢。它能淨化寺廟空間、聖物(如佛像、經卷),並驅散家居中的惡性靈體。在不丹的藏傳佛教中,這源自本土苯教(Bon)的煙供傳統,融合佛教後成為標準儀式。例如,在 Taktsang 虎穴寺(Tiger's Nest Monastery)等聖地,僧侶會在日出時焚燒臥香粉末(置於熱炭上),以煙霧「洗滌」整個山谷,象徵去除業障。

   - 實用層面,早期的臥香還具驅蚊與提神功能,避免在炎熱天氣中講經時產生昏沉或干擾。

 

2. **心靈專注與療癒(Focus and Healing)**:

   - 香煙的芳香幫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、平靜心靈,促進冥想與禪定。在法會中,如 Tara Puja(度母法會)或 Medicine Buddha 儀式,臥香用於穩定身心,緩解精神壓力。其成分(如杜松、檀香)源自藏醫,具有芳療效果,能調和身心、治療輕微疾患。

   - 在不丹家庭,臥香棍每日早晚點燃,象徵「日出供養」與「日落祈福」,幫助信眾在忙碌中維持內在平靜。

 

3. **供養作用(Offering)**:

   - 臥香煙被視為「無量供」(immeasurable offerings),透過視覺化與持咒(如「嗡啊吽」),將香味獻給四類賓客:覺者(佛菩薩)、天人(護法神)、六道眾生,以及惡靈。這是慈善與慈悲的實踐,煙霧象徵純淨的感官供養,悅悅神靈並積累功德。

   - 在大型儀式如 Riwosangchoe(山煙供),早晨燒白煙供天人,晚上燒紅煙供餓鬼,使用含108種成分的特殊臥香(108為佛教吉祥數),依占星圖製作。

 

總體而言,不丹臥香將苯教的本土元素與佛教的密續傳統結合,強調「感官供養」而非犧牲,體現不丹「國富幸福」(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的哲學。它不僅限於寺廟,還滲透日常生活,強化社群的宗教連結。

 

二、由來與歷史

不丹臥香的由來可溯源至南亞古代宗教,後經喜馬拉雅傳播,演變為不丹獨有的手工工藝。其歷史跨越千年,融合印度佛教、苯教與藏醫智慧。

 

1. **起源與傳播**:

   - **印度與南亞根源**:臥香最早源自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「香供養」(gandhapuja),約在公元前數世紀出現,用於神廟儀式以平躺方式燒香,象徵謙卑與大地連結。後傳入佛教,成為早期僧侶的實用工具(如驅蚊提神)。在尼泊爾與不丹等南亞邊陲,這種「躺香」形式盛行,因其易於在戶外或高原使用。

   - **苯教與藏傳佛教的融合**: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前,苯教已有「sang」煙供,用粗糙植物煙霧淨化靈魂。佛教抵達後,臥香融入密宗(Vajrayana),成為藏傳佛教的標誌。8世紀蓮花生大士(Guru Rinpoche)將佛教帶入不丹時,引入香作為冥想輔助,回溯至1600年代的寺廟實踐。

   - **不丹本土發展**:不丹作為藏傳佛教國家(國教為寧瑪派與噶舉派),臥香融合藏醫配方,使用本地高山植物(如杜松、杜鵑花、藏紅花)。配方多來自印度 Mindrolling 寺的350年古籍,或 Drukpa Kagyu 派的秘傳。現代代表是 Nado Poizokhang 工廠,1960年代由 Nado 先生創立,受住持 Gelong Nerchendrep Tshering Dorji 鼓勵。他從寺廟小規模製作起步,嚴守古籍(如 Pema Karpo 大瑜伽士的配方,逾700年歷史),使用有機材料,由牦牛牧民在海拔4000米以上採集。至今,Nado 仍是全球最大手工臥香製造商,產品分棍狀(Zim Poe,用於宮廷供養)與粉狀(Zangdrup,用於煙供)。

 

2. **製作工藝**:

   - 成分:以杜松粉為基,混40-108種天然物,如檀香、丁香、沉香、蜂蜜、糖、龍腦等。依密續分 Kriya tantra(純素、無酒)與 Upa tantra(廣義成分)。

   - 過程:研磨、發酵一週、壓棍、陰乾4-5天。強調永續,與社區合作保護藥草。

 

三、相關故事與傳說

不丹臥香的文化魅力在於其神話故事,這些傳說將香與佛陀的慈悲連結,強化其神聖性。

 

1. **Dugpoema 香女神傳說**:

   - 相傳佛陀親自創造香品,後交予弟子 Dugpoema(香供養女神)傳播世界。她被描繪為裸胸女子,一腿站立於花海,頭戴金冠、頸繞紅寶石與祖母綠,手持冒煙法杖,象徵香的純淨與感官悅樂。在不丹,Dugpoema 是香的化身,信眾焚臥香時視為向她供養。Nado 先生自稱延續此使命,將香帶至全球,體現「從佛陀到凡人」的傳承。

 

2. **佛陀與蚊子的慈悲故事**:

   - 據記載,佛陀講經時,天熱蚊蟲肆虐,一弟子不慎拍死蚊子。佛陀悲憫地說:「殺生生業,當用香煙驅之。」自此,僧侶以臥香取代殺生,兼具提神與淨化。這故事解釋早期臥香的實用起源,後融入不丹儀式,強調非暴力(ahimsa)。

 

3. **蓮花生大士的山煙供**:

   - 8世紀,蓮花生大士降伏不丹惡靈時,用煙供(sang)平息山神,奠定香在高原儀式的基礎。傳說中,煙霧化為彩虹,象徵業障消散。此後,不丹寺廟如 Bumthang 谷地的古寺,延續此傳統,每年法會重現煙霧繚繞的「神跡」。

 

這些故事不僅增添神秘色彩,還教導慈悲與純淨,強化臥香的宗教深度。

 

總之,不丹臥香是佛教與本土文化的結晶,從古老傳說到現代製作,見證不丹的靈性遺產。若欲親歷,可造訪 Nado 工廠或虎穴寺,體驗其煙霧中的寧靜。  

此藏香是來自喜馬拉雅山天然無毒草本,手工製成。此配方是來自1000年前用於禱告、修法中,亦可增強專注,促進冥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