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品、油燈類、轉經綸 Incense, Feng shui,  P.Wheel, Candles
Sign in
購物車:
購物車清單
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
twitter Plurk Plurk
其他香品 >> 其它香品
安息香
產品編號:1383

零售價格 NT 4500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
材質 : 安息香樹脂

尺寸 : 1 kg

敘述 :

安息香即拙具羅香

 

出處: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。另《如意輪陀羅尼經》云:『若欲執金剛藏菩薩現者。沈水香安息香等和酥蜜。一明一念執金剛藏菩薩。一燒滿十萬遍。執金剛藏菩薩而自現身。』

 

具有安撫情緒,平靜凝神,減緩憂慮悲傷的心情、亦具有僻邪淨化的效果。 

 

安息香(Benzoin resin),又稱安息香樹脂或蘇合香,是一種從安息香樹(Styrax benzoin)中提取的天然樹脂香料,在佛教儀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。它主要用作焚香的材料,用於淨化空間、驅除負面能量、提升精神集中,並作為供奉佛菩薩的供品。  在佛教寺廟或修行場所,安息香常被製成線香、盤香或直接焚燒,其溫和甜美的香氣被認為能安撫心神、排除雜念,有助於冥想、禪修和誦經等活動。   例如,在佛教的供養儀式中,焚燒安息香象徵著對佛法的敬意,能辟惡驅邪、除障礙,並邀請神明或菩薩降臨。  這種用法不僅限於東南亞的佛教傳統(如泰國、印尼),也在中國、日本和印度佛教中廣泛應用,成為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它還被視為一種靈性能量引導工具,幫助修行者平衡身心,營造神聖氛圍。  此外,安息香的香氣有助於呼吸順暢和化痰,在一些佛教醫學或養生實踐中,也被融入儀式以促進身心健康。 

 

安息香的由來

 

安息香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代東南亞地區,原產於蘇門答臘、爪哇和馬來西亞等熱帶雨林地帶。  它是由安息香樹的樹皮切口後流出的樹脂凝固而成,具有黏稠、芳香的特質,早期的用途包括藥用和香料。  名稱“安息香”源自阿拉伯語“luban jawi”,意為“爪哇的乳香”,反映了它透過貿易路線從東南亞傳播到中東和歐洲的歷史。   在中國,它最早從西域(包括安息國,即古波斯帕提亞帝國)引入,因此得名“安息香”,但實際產地並非安息國,而是透過絲綢之路等貿易途徑傳入。  古埃及人已將其用於香水和香料製作,古印度和亞洲則將其融入宗教和醫學傳統。  在佛教脈絡中,安息香的應用可見於古老的佛經和藥草古籍,如《本草備要》,記載其能暖身安神、辟惡驅邪。  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和東南亞,安息香逐漸成為佛教儀式的標準香料,融合了當地薩滿儀式和香道文化。  

 

相關的故事

 

安息香在佛教和相關傳說中有多個故事,強調其神聖和神奇功效。其中一個著名故事出自中國《晉書·藝術傳·佛圖澄》,講述西域高僧佛圖澄(約公元232-348年)在中國洛陽使用安息香的奇蹟。  據載,永嘉四年(公元310年),佛圖澄來到中國,當時洛陽乾旱缺水,他焚燒安息香祈雨,結果井中湧出清水,解救了百姓。此事被視為安息香驅邪求福的象徵,強化了其在佛教儀式中的地位。

 

另一個故事來自佛教經典,如在某些佛經中提到“拙具羅香”(即安息香的古稱),用於召請菩薩。  例如,一則傳說描述修行者焚燒安息香後,菩薩即現身,幫助去除障礙和恐懼。這反映了安息香在佛教中作為驅魔、除障和恭請神明的工具。 

 

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佛教與薩滿傳統中,安息香也與古老的靈異故事相關。當地薩滿在高地儀式中焚燒安息香,以淨化靈魂和召喚祖靈,這些習俗後來融入佛教實踐,形成獨特的香道文化。  此外,在印度佛教傳說中,安息香被視為一種神聖樹脂,能連結人間與靈界,幫助修行者達到涅槃境界。這些故事不僅突顯安息香的實用價值,也賦予它象徵純淨和啟迪的精神意義。

 

 

保存方式 : 請置於陰涼乾燥處

 

保存期限 : 妥善保存無期限